一、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就是社保补贴吗?
是的
每月补贴金额高低由经营所在区、宝安户籍、大学生、入驻载体决定。入驻载体是关键性因素,其次是宝安户籍,最后是大学生。也就是说在创业孵化基地内创业补贴金额是最高的。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自主创业人员在本市的初创企业吸纳人员就业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按其吸纳就业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以缴纳6个人以上的社会保险费人数社情创业带动就业补贴。
二、创业带动就业补贴是补贴给谁的?
创业带动就业补贴是补给单位的。为了促进就业创业,国家没立了就业补助资金。按照就业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其补助对象有对个人补贴与对单位补之分。
各地就业服务部门会对于近几年内(一般为两年内)创办的,带动就业人数多,特别是吸纳就业困难等重点群体人数较多的企业、合作组织、个体工商户给予一定补贴,以扶持其更好发展,创造更多岗位,带动更多人就业。
三、2021年佛山创业带动就业补贴?
创业带动就业补贴
1、金额
3人(含3人)以下的按每人2000元补贴;3人以上每增加1人给予3000元补贴,总额不超过30000元;同一个法人名下只有一家企业可申请,相同地址也只能一家企业申请,分公司不可以申请
2、补贴条件:
(1)、创业三年内
(2)、企业负责人男不超过60周岁、女不超过55周岁
3、补贴对
四、深圳就业补贴怎么申请?
首先在电脑登录互联网,然后在搜索框里搜索“广东政务服务网”;
然后在打开的搜索框里搜索“基层就业补贴”;
之后,在打开的页面列表中选择“基层就业补贴”,点击进去。
然后,在打开的页面点点击地址“深圳”;
在打开的页面点“查看指南”;
最后,在打开的页面点击“立即办理”,这样就可以进入申请3000元基层就业补贴申请程序。
五、深圳基层就业补贴条件?
深圳基层就业补贴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毕业2年内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中小微律师事务所或会计师事务所、个体工商户、社会组织等单位就业、或到街道、社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
2,签订一年或以上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
3,毕业需要在2年内;
六、深圳灵活就业补贴标准?
深圳的灵活就业补贴可以享受期限累计最长不超过 3 年,补贴标准:每月按本市社会保险费最低缴纳标准的 2/3 补贴,实际缴纳部分低于最低缴纳标准的据实给予补贴。
受理街道所属区(新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公示通过后的次月月底前,按规定程序将补贴拨入申请人的金融社保卡
七、创业带动就业补贴会查地址吗?
会查地址
因为同一法定代表人名下有多家初创企业的,只有一家可申请创业带动就业补贴。
相同登记注册地址的不同初创企业,带动相同人员就业的,只能有一家企业申请一次补贴的规定。
初创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申请补贴后 12 个月内,不同初创企业吸纳同一劳动者就业的不能再次申领补贴。
八、创业带动就业补贴怎么在网上申请?
1. 在网上申请创业带动就业补贴是可行的。2. 因为政府为了鼓励创业,提供了创业带动就业补贴,而网上申请可以方便快捷地提交申请材料,并且可以随时查询申请进度和结果。3. 要在网上申请创业带动就业补贴,首先需要进入相关政府部门的官网,根据要求填写申请表格和提交申请材料,如身份证、营业执照、创业计划书等。申请成功后,还需要按照要求进行相关的报销和审核流程。
九、深圳就业补贴进度查询?
个人登录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上办事系统
进入业务办理页面,点击菜单,劳动就业
点击【劳动就业】页面左边【就业补助资金(专项资金)】,接着点击【就业补助资金查询】
页面往下滑动,便可以查询补贴申请的最新进度了。
应该是需要你到服务机构填写《XX市公共就业服务登记表》,并提交个人身份证及户口本复印件,由服务机构将服务对象相关信息录入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建立个人服务档案。该中心会给你录入一份档案,该档案上的编号就是你的服务编号!
十、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的申请流程是什么?
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的申请有哪些流程
(一)个人申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门户网站公开政策文件。申报对象按属地原则,每年6月和11月分别向工商注册地所在的区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报。申报材料报送时须提供各类证明、证件的原件核验,所提交的复印件用A4纸按顺序装订成册,一式二份。
(二)县级审核。区县市人社部门负责受理辖区内申报资料的审核工作,并做好实地考察。市辖7区在每年7月1日和12月1日前将本辖区内申报材料及汇总表上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复审。
(三)财政复核。市辖7区由市财政局复核。其他财政省管县(市)由县级财政部门复核,复核后将汇总表报市人社局备案。
(四)公示抽查。复核完成后,确定补贴对象及金额,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门户网站公示5个工作日。市人社局会同市财政局对补贴情况进行集中抽查检查。
(五)资金拨付。市本级及市辖7区申报对象由市财政局根据年度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在公示无异议后统一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其他财政省管县申报对象,由各县(市)财政部门按要求拨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