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工作重点和做法?

campuscity 学生就业 100 0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工作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根据基本国情改革创新扶贫机制体制,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征,同时借鉴国际反贫困的有益经验。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同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展减贫领域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减贫理论、理念、方法和工具。同时,坚持从国情出发探索自己的道路,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区别于单纯福利制度,区别于外部投资拉动,区别于非政府组织主导,是我们最突出的特征。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是中国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带动减贫,减贫促进发展。实行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健康平稳发展,为大规模减贫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政府主导,将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分阶段制定中长期扶贫规划。不断改革创新,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资源使用由多头分散转变为统筹集中,扶贫方式由偏重“输血”转变为注重“造血”。坚持开发扶贫,投资于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建设,激发内生动力。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指引我们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八年精准扶贫,五年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群众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驻村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在实践锻炼中快速成长,成为基层工作的宝贵财富。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对党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我国创造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开发式扶贫理论与实践,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将继续努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关注相对贫困问题,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通过持续努力推进脱贫摘帽地区乡村振兴,向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